跳至主要內容

文化創意產業為青年提供發展機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撰文表示,香港經濟正朝着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其中,文化創意產業為市民,特別是本地有夢想、熱誠與毅力的青年創造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他昨日到訪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在學生的指導和協助下嘗試裁製衣服的部分工序。他說,傳統課室的學習模式以外,更多實驗工場體驗有助激發更多不同層面的思考和創作,讓學習過程變得更互動、更立體、更有趣。   他指,政府過去幾年持續增加對職專教育投入的資源,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由2023至24學年起供中學生在文憑試的框架下同步修讀職專教育相關課程,並在修畢課程後可同時取得文憑試證書及資歷架構第三級的職專教育文憑,讓他們可順應個人興趣,探索更多未來發展的路徑。   陳茂波又說,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自2009年推出的創意智優計劃,截至去年9月底已撥出近23億元,約13,000家中小企受惠,創造近三萬個職位和超過八萬個培育機會。新一份預算案中也再向計劃注資五億元。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3月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製作一件衣服,無論設計概念多有創意,對實務製作的認識與掌握是最基本的,也至為關鍵;妝容設計,無論意念有多新穎,扎實的基本功和細心理解顧客的特質和需要,是贏取信任的前提。掌握這些知識和技巧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理論和實習並行,並不斷實踐,因為學習者需要克服很多不同處境的實際困難,在過程中必能更好領悟箇中精髓。昔日,師徒制可以說是這種學習模式的代表;今日,更多元豐富、更全面綜合的職專教育,正為不同的相關行業培訓新一代的人才。   昨天我訪問了職業訓練局轄下、位於調景嶺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了解同學們的學習情況。他們分別主修時裝設計、藝術科技、化妝造型等不同專業,在兩年的時間裏,透過理論和實務兼備的學習,裝備自己。傳統課室的學習模式以外,更多的實驗工場體驗確實有助激發更多不同層面的思考和創作,讓學習過程變得更互動、更立體、更有趣。   就以主修時裝設計的同學們為例,從畫紙樣、裁剪到縫紉都一手包辦,可說是從學習階段已在培養那份對裁製衣服的觸覺和領悟其中的神髓。在同學們的指導和協助下,我也嘗試了裁製衣服的部分工序。同學們當然比我專業得多,得到他們的細心解釋、看到他們對所修讀專業的熱愛與認真,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學有所成,加上努力與堅持,定必會有好的事業發展。   過去幾年,我們持續增加對職專教育投入的資源,例如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在2023至24學年起供中學生在文憑試的框架下同步修讀職專教育相關課程,並在修畢課程後可同時取得文憑試證書及資歷架構第三級的職專教育文憑,讓他們可順應個人興趣,探索更多個人未來發展的路徑。   香港經濟正朝着多元化、高增值方向發展,其中文化創意產業就為市民、特別是本地不少有夢想、熱誠與毅力的年青人創造了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多發展機遇。   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自2009年推出的創意智優計劃截至去年9月底已撥出近23億元,資助創意業界在本港和外地舉辦約650個項目,約13,000家中小企受惠,創造近三萬個職位和超過八萬個培育機會。   經過十多年發展,這計劃成功為本地創意產業培育出不少生力軍,當中部分更獲國際肯定,例如動畫支援計劃為200多家具潛質的本地初創公司提供資金和技術指導,讓這些公司所製作的原創創意動畫在亞洲最具規模的香港影視展FILMART中向各地買家展示,部分製作更在日本DigiCon6亞洲大賞等比賽中得獎。不少公司因而獲聘為一些國際品牌製作動畫廣告;亦有動畫師獲邀為M+博物館和美國的博物館製作展覽。   我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再向創意智優計劃注資五億元,鼓勵更多跨界別、跨領域的創意文化合作項目,並支持本地電視台與內地或亞洲團隊聯合製作綜藝電視節目,提升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此外,計劃亦會資助香港設計中心及貿易發展局的相關旗艦活動及培育計劃。   此外,我在過去幾年的財政預算案,亦有撥款資助不同文化藝術團體到粵港澳大灣區及其他境外地方進行交流。隨着我們已全面恢復與內地及國際的便捷往還,更多跨界別、跨地域的交流合作將為業界創造更多機遇。   為了加速推動本港經濟的發展,我們在全力吸引人才的同時,亦同樣重視本地人才的培養。除了文化創意相關的部分,預算案也撥出資源,為投身金融、航運、空運及物流、創新科技和建造業等行業的年輕人和從業員,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培訓機會。例如,我們會向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注資兩億元,加強物流業的人才培訓,推動行業朝高質量發展。此外,我也在預算案中宣布推出專上學生金融科技實習計劃,讓學生更早培養對金融科技的興趣。這些計劃為年輕人提供更多不斷增值的機會,讓他們可更好把握香港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機遇,並同時為本港「八大中心」的建設壯大本地人才庫,也為香港的發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資源。
http://dlvr.it/SkNgdJ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4月通脹1.3%

政府統計處公布,4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1.3%,較3月1.7%的升幅為低;剔除政府單次紓困措施影響,基本通脹率為1.6%,低於3月份的1.7%升幅。   各類消費項目中,基本食品、衣履、外出用膳及外賣、交通、煙酒、雜項服務、耐用物品、雜項物品和水電燃氣的價格上升;住屋的價格則下跌。   政府表示,新鮮蔬菜供應轉趨穩定,令基本食品價格升幅放緩,而外出用膳及外賣價格的升幅則隨着本地疫情退減而加快。能源相關項目的價格繼續錄得顯著升幅。   展望將來,許多主要經濟體的通脹高企,預期會為外圍價格繼續帶來壓力。不過,因本地成本壓力仍然大致輕微,通脹在短期內應維持溫和。  http://dlvr.it/SQxxBg

精準抗疫 邁向經濟復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新一屆政府以精準抗疫為原則,希望有效控制疫情風險,同時便利回港人士和旅客,讓涉外經濟活動重拾動力,並致力讓香港進一步邁向商貿開放與經濟復常。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8月16日出席2021年香港名牌選舉、香港服務名牌選舉、香港新星品牌選舉暨香港新星服務品牌選舉頒獎典禮的致辭:   史立德會長(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陳國民主席(香港品牌發展局主席)、各位台上的主禮嘉賓、各位政府同事、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和榮幸出席今晚的2021年品牌選舉頒獎典禮。典禮受疫情影響,延期到今晚舉行,但從現場的盛況可見,疫情完全無礙大家共襄盛舉的熱忱!   首先,我在此衷心祝賀今日獲獎的企業和傑出的企業家。它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是憑着自身紮實經營、把握市場機會、不斷精益求精,經過嚴格審核、脫穎而出獲得嘉許,絕對是實至名歸。我知道當中不少是中小企品牌,這確實令我們感到特別欣慰和鼓舞。   我亦十分感謝中華廠商會和品牌發展局多年來透過品牌選舉以及不同的活動,致力提升本地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增進香港企業在海內外市場的知名度,成就了眾多傑出的香港品牌。   過去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對本港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受疫情和外圍政經環境惡化影響,上周我們再下調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顯示今年香港的經濟正面對較大挑戰,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備受考驗。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之後,堅持以科學為本、精準抗疫為原則,務求以最低的社會成本達致最大的防疫效益。上周五剛實施的「3+4」檢疫安排,就是希望在有效控制疫情風險的同時,便利回港人士和旅客,讓涉外的經濟活動重拾動力。我們亦正全力籌備於今年11月初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以及盡力促成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在同月舉行,這些標誌性的實體項目,讓我們朝着商貿開放與經濟復常再走近一步,同時激活香港與國際間的聯繫和互動,重新擦亮香港這個國際知名品牌。   此外,在經濟面對較大下行壓力之際,我們今年分兩階段向市民發放消費券,希望刺激消費市道,支持企業經營,穩經濟、保就業。消費券同時推動電子支付更為普及,為企業經營和新的商業模式創造空間和機會。   跨越眼前挑戰,香港的企業和品牌的發展前景仍然是相當亮麗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就希望香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包括要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綱要》、

做好風險管理 經濟可望回穩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表示,雖然政府下調全年經濟預測,但公眾無須對經濟走勢太悲觀,只要疫情穩步受控,本港經濟可望回穩甚至稍有增長。 政府發放兩期消費券,預料可為經濟帶來1.2個百分點的提振作用,而隨着社交距離措施逐步放寬,失業率可望改善。   對於美國加息,陳茂波說難免會影響全球資金流向、資產價格甚至經濟活動,也增添企業和市民的貸款利息負擔。不過,市場不斷調整預期,已逐漸消化較快加息的風險,只要做好風險管理和應變預案,保持警惕、持盈保泰、隨機應變,香港經濟即使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也能穩定前行。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5月1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打擊了今年頭幾個月的經濟表現,支持經濟的三頭馬車---出口、私人消費及固定投資表現均欠佳,令今年首季經濟收縮4%,中斷了之前四季的增長勢頭。受疫情影響,預計4月份的經濟數據仍然偏弱,經過最近的定期覆檢,我們決定將本港全年經濟增長的預測由原來的2%至3.5%,下調到1%至2%。這意味本港本地生產總值在2021年增長6.3%後,復蘇的動力比預期還要疲弱。除了疫情的打擊,中美關係張力持續、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外圍通脹升溫及加息趨勢,都困擾着全球以至本港的經濟前景。   本周將發表的失業率是2至4月份數字,期內仍反映着疫情高峰期的狀況,故可以預期數字將進一步惡化。但是,過去這一個多月疫情逐步受控,社交距離措施亦分階段放寬,向前看的話,只要疫情持續回穩,失業率可望見底及漸有改善。   回看過去幾年失業率數字的變化,粗略地概括,2020年可說是三級跳,由3.4%起步,一年內呈「3、4、5、6」升勢,失業率在年底攀升至6.6%;2021年則是「7、6、5、4」的三級降形態,年初曾高見7.2%,年底回落到4%。踏進2022年,卻因上述因素在數個月內已經跳升至超過5%。   這趨勢也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要對問題的成因和結構有所了解,既要看眼前的數字,更要看趨勢及影響其變化的原因,才能對前景具有預視力並作出適當的應變。   綜合而言,在全年經濟預測下調、失業率仍趨升,以及資金逐步外流的形勢下,我們應如何評估今年餘下時間的經濟走勢呢?其實,大家亦無須太悲觀,只要疫情穩步受控、穩住信心,本港經濟可望回穩及稍有增長。雖然我們難以控制外圍環境的變化,但只要做好風險管控及自身的工作,壓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