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香港未來機遇大於挑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的未來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機遇大於挑戰。香港必須讓經濟有更大的發展動能、提升質量,發揮城市群的競爭優勢,加強港深創科合作,並讓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更好結合。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0月6日在「應對百年變局 鞏固香港國際都會地位」民建聯大灣區高端論壇的致辭全文:   耀宗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譚耀宗)、台上民建聯的領導、各位演講嘉賓、各位朋友、各位線上朋友:   大家好!很高興出席民建聯大灣區高端論壇。今日的論壇聚焦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香港正面對怎樣的挑戰和機遇,需要怎樣加速提升我們的競爭力,以有效地鞏固並提升自身地位。還有約兩星期,行政長官便會發表本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今日的論壇可說來得十分合時。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現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徵更加明顯」。的確,國際大格局與形勢異常複雜,地緣政治局勢非常緊張,美國的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嚴重干擾到地區局勢穩定,更打擊了正常的經濟周期及發展形態,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阻礙,影響了供應並導致生產成本上漲。   為了遏抑高企的通脹,美國急速大幅加息。美國聯邦儲備局今年來五次加息,幅度合共達到三厘,是超過30年來首次,而且預告未來會持續進行。英國和歐盟等地央行也持續加息。在歐美通脹率高企在8%至10%的環境下,市場預期息率將繼續向上,損害經濟增長動力和企業盈利,令經濟大環境變得更脆弱。   而隨着美元兌多國貨幣息差擴闊,美匯進一步轉強,歐元、日圓、英鎊跌至多年低位。這些國家的貨幣在相對貶值下,可能會進一步推高自身通脹,而資金湍流,將引致金融市場出現動盪。加上有些國家出現「黑天鵝」式政策風險,例如英國政府最新的減稅和增加能源補貼的措施,與遏抑通脹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令政府財政狀況惡化,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   因此,現時的外圍經濟可謂漫天風雨。世界銀行早前便曾指出,各主要央行今年來同步大幅加息的程度,是50年來少見,並認為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增加。如果各地央行都以力壓通脹至目標水平為首要任務,加息勢必持續,金融市場將持續受壓,估計明年環球經濟僅能增長0.5%。因此,市場憂慮明年環球經濟或會陷入衰退。   從地緣政治到環球經濟都正在吹淡風,甚至是寒風,香港作為外向、細小、全開放型的經濟體,情況自然也不會是陽光明媚。   外圍經濟疲弱,影響到本港出口已連續四個月下跌,跌幅由5月份的1%,擴闊到8月份的14.3%。反觀去年全年都是逐步上升的。   環球加息,本港息率亦趨升,銀行同業隔夜拆息今年來升超過一厘,而常與一般置業人士按揭供款掛鉤的一個月拆息更升超過兩厘,最優惠貸款利率最近亦調升。借貸成本增加、對前景信心轉弱,無論是企業抑或投資者,風險胃納下降,因此投資或消費都會審慎些。投資情緒及資金流向,也令樓市股市受壓。   從本地角度、短線而言,經濟真的難有好表現,今年估計全年會有負增長。我們剛派發的消費券,對於表現疲弱的零售市道,發揮了一定程度的支撐作用。而有效管控疫情,在風險可控下最大程度地讓經濟恢復動力,更是關鍵所在。現時,香港正處於第五波疫情緩和階段,環球市場已恢復頻繁的人員往還。香港如何妥善管理這個階段的進程,關乎到經濟恢復的速度及力度,亦關乎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本屆特區政府自上任以來,本着科學和實證為本、精準防疫的原則,務求以最小的代價,最大程度推動經濟復常與對外往還。我們將會繼續穩步推進,帶領香港走出疫情下的逆境。   中、長期而言,有幾條主線構築成未來大格局的根本狀況,也勾劃了香港所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第一,保護主義抬頭,先進經濟體普遍出現去全球化和去區域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更對我國的和平崛起感到不安,蓄意遏制,可能出現兩極化的世界。有些人或許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其中主要分冶,但更加根本的也許是利益之爭。   第二,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體向好,這個中長期趨勢並沒有改變。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平均年增速超過9%,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經濟總量超過18%。國家的穩定繁榮發展就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最堅實後盾。另一方面,發展中的亞洲亦旭日初升,生氣勃勃。舉例而言,東盟十國過去多年經濟增長非常迅速,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預計到2030年或之前,會成為第四大經濟體。未來的亞洲將會更舉足輕重,我們身為亞洲的一員,亦與區內國家關係密切,正站在歷史發展有利的一方。   第三,「一國兩制」是我國治理體系的制度優勢,也讓香港有着獨特地位和獨特優勢。「一國」之內,香港有着國家的堅實支持和幫助,也受惠於更直接且全面地參與內地龐大市場發展;「兩制」之便,讓香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保留普通法系統和司法獨立,維持高度自由開放,以及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成為國家連接世界獨特的橋樑、窗口和平台。   第四,科技創新及應用,將更深入地改變更多商業模式、企業及消費者的行為。數字化經濟正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根本性變革,從電子支付到物聯網,從人工智能到大數據應用,這些發展正在重新塑造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緊貼、掌握及更好地發揮科技帶來的力量和優勢,將會是未來經濟開創新增長空間的關鍵力量之一。   香港的未來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機遇大於挑戰。挑戰是百年未見大變局的加速演變,令國際市場不明朗因素加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我們扮演連繫人、中轉站、匯聚點的角色,需要不斷鞏固、強化,因應新的挑戰,拿出新的應對策略。機遇是國際經濟重心西向東移帶來的新市場及新需求,國家穩步發展所帶來的需要,還有就是逆全球化之下多邊關係的發展、區域連結,對專業服務及金融服務的需求非常龐大。   香港能如何用新的策略去應對呢?   第一是更強大的優勢產業、更多元的發展、更強的創新元素,讓經濟有更大的發展動能、提升質量。   優勢產業要做得更大更強。以金融業為例,我們要不斷作出變革、創新和提升。過去幾年,我們在金融市場,不管從制度或規管都進行了調整和改革,例如容許同股不同權的創科公司;未有盈利、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內地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來港二次上市以至一次上市等。這些造就了港股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成交量更活躍。而香港享有獨有的聯通優勢,與內地的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這座大橋,行車線不斷在增加,貫通的層面和領域亦越來越多,從股票、債券、理財產品、基金、風險管理產品等等,都讓香港這個匯聚點的流量及產品種類有更多元化的發展。   香港作為國家的離岸國際金融中心,亦同時肩負着試驗田和防火牆的功能,助力國家推動金融業改革開放。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在這大趨勢下,將會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早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宣布三項進一步擴展互聯互通安排,其中在港股通增加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枱,更是獲得市場的支持和熱烈迴響,讓我們感到十分鼓舞。未來,我們會繼續朝着這些方向深化發展,加速推進。   香港金融體系的獨特優勢,必定會為國家在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人民幣國際化和深化金融市場改革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同時在過程中,成就香港金融業更成功的發展。   第二,發揮城市群的競爭優勢,透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加速發展,讓香港的優勢因包含着大灣區城市群的力量而更全面、更具競爭力。打個比方,如果我們以前是參加單人賽,日後在國際層面我們將是參加隊際賽。就這方面,請容許我以創科產業的發展為例子去說明。   大家都知道,在大灣區發展中,創科合作是重點之一。我們要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與大灣區的兄弟城市做到優勢互補、強強聯手,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着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大灣區內擁有完備的高新技術產業鏈,創新和科研開發的力量非常強大。2021年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60,000間,連續六年全國第一,當中絕大部分落戶於大灣區;同年廣東先進製造業投放研發資金增長高達15%,佔同年本地生產總值的3.2%,高於全國2.4%的水平。大灣區城市強大的創新能力得到國際的認同,「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於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再次位居全球第二。   其中,加強港深創科合作,充分利用兩地各自的研發、高端製造、商業化、市場化和資金優勢等強項,必然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十四五規劃亦首次將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充分反映中央對香港創科的支持。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正共同推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實現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特區政府現時亦與深圳簽訂了合作安排,為發展合作區定下合作方向,並推出合作區的聯合政策包,以便利人流、科技資源流動及方便開設業務等方面的支援措施,攜手為合作區招才引智。   另一方面,我們會積極推動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為推動香港科技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同時支持港深口岸經濟帶的建設。   最後一點,就是讓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更好結合。在推動及深化金融與創科方面發展時,我們會主動出擊,推出優惠政策和措施,包括稅務和投入資金方面,以創造更大發展空間。未來在其他範疇,我們也會朝這個方向,以更主動、更有魄力、更大膽進取的模式來做。在吸引企業及人才方面,也會以這新思維來推進。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香港有今日的成就,靠的是國家的堅實支持、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香港人的不懈努力與拼搏。世界格局在變,發展模式也起了變化,我們要更積極主動的突破框框,開創新道路。只要我們緊貼國家所需,發揮自身所長,全力奮進,未來必定是更加亮麗的。我對香港的未來是信心滿滿。而在積極籌劃未來的同時,有一點非常重要,我相信大家也高度聚焦的,就是中共「20大」會議。在展望未來發展時,中國共產黨如何研判未來大格局、大形勢,如何謀劃國家發展未來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如何勾劃國家發展面對的新戰略機遇、任務和要求,面對哪些風險和挑戰,這些我們都要聚焦和深入學習,了解國家的發展方向,也就更能把握好香港未來的發展路徑。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階段,在國家正朝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之際,我們必須全情投入、全力參與,將香港的潛能發揮得更淋漓盡致,為國家的發展更好的貢獻力量。中國夢裏面有着我們的香港夢,我們也熱切期待在國家的太空艙裏,也有香港市民直接參與其中。謝謝大家。
http://dlvr.it/SZg3NZ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4月通脹1.3%

政府統計處公布,4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1.3%,較3月1.7%的升幅為低;剔除政府單次紓困措施影響,基本通脹率為1.6%,低於3月份的1.7%升幅。   各類消費項目中,基本食品、衣履、外出用膳及外賣、交通、煙酒、雜項服務、耐用物品、雜項物品和水電燃氣的價格上升;住屋的價格則下跌。   政府表示,新鮮蔬菜供應轉趨穩定,令基本食品價格升幅放緩,而外出用膳及外賣價格的升幅則隨着本地疫情退減而加快。能源相關項目的價格繼續錄得顯著升幅。   展望將來,許多主要經濟體的通脹高企,預期會為外圍價格繼續帶來壓力。不過,因本地成本壓力仍然大致輕微,通脹在短期內應維持溫和。  http://dlvr.it/SQxxBg

精準抗疫 邁向經濟復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新一屆政府以精準抗疫為原則,希望有效控制疫情風險,同時便利回港人士和旅客,讓涉外經濟活動重拾動力,並致力讓香港進一步邁向商貿開放與經濟復常。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8月16日出席2021年香港名牌選舉、香港服務名牌選舉、香港新星品牌選舉暨香港新星服務品牌選舉頒獎典禮的致辭:   史立德會長(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陳國民主席(香港品牌發展局主席)、各位台上的主禮嘉賓、各位政府同事、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和榮幸出席今晚的2021年品牌選舉頒獎典禮。典禮受疫情影響,延期到今晚舉行,但從現場的盛況可見,疫情完全無礙大家共襄盛舉的熱忱!   首先,我在此衷心祝賀今日獲獎的企業和傑出的企業家。它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是憑着自身紮實經營、把握市場機會、不斷精益求精,經過嚴格審核、脫穎而出獲得嘉許,絕對是實至名歸。我知道當中不少是中小企品牌,這確實令我們感到特別欣慰和鼓舞。   我亦十分感謝中華廠商會和品牌發展局多年來透過品牌選舉以及不同的活動,致力提升本地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增進香港企業在海內外市場的知名度,成就了眾多傑出的香港品牌。   過去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對本港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受疫情和外圍政經環境惡化影響,上周我們再下調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顯示今年香港的經濟正面對較大挑戰,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備受考驗。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之後,堅持以科學為本、精準抗疫為原則,務求以最低的社會成本達致最大的防疫效益。上周五剛實施的「3+4」檢疫安排,就是希望在有效控制疫情風險的同時,便利回港人士和旅客,讓涉外的經濟活動重拾動力。我們亦正全力籌備於今年11月初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以及盡力促成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在同月舉行,這些標誌性的實體項目,讓我們朝着商貿開放與經濟復常再走近一步,同時激活香港與國際間的聯繫和互動,重新擦亮香港這個國際知名品牌。   此外,在經濟面對較大下行壓力之際,我們今年分兩階段向市民發放消費券,希望刺激消費市道,支持企業經營,穩經濟、保就業。消費券同時推動電子支付更為普及,為企業經營和新的商業模式創造空間和機會。   跨越眼前挑戰,香港的企業和品牌的發展前景仍然是相當亮麗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就希望香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包括要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綱要》、

做好風險管理 經濟可望回穩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表示,雖然政府下調全年經濟預測,但公眾無須對經濟走勢太悲觀,只要疫情穩步受控,本港經濟可望回穩甚至稍有增長。 政府發放兩期消費券,預料可為經濟帶來1.2個百分點的提振作用,而隨着社交距離措施逐步放寬,失業率可望改善。   對於美國加息,陳茂波說難免會影響全球資金流向、資產價格甚至經濟活動,也增添企業和市民的貸款利息負擔。不過,市場不斷調整預期,已逐漸消化較快加息的風險,只要做好風險管理和應變預案,保持警惕、持盈保泰、隨機應變,香港經濟即使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也能穩定前行。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5月1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打擊了今年頭幾個月的經濟表現,支持經濟的三頭馬車---出口、私人消費及固定投資表現均欠佳,令今年首季經濟收縮4%,中斷了之前四季的增長勢頭。受疫情影響,預計4月份的經濟數據仍然偏弱,經過最近的定期覆檢,我們決定將本港全年經濟增長的預測由原來的2%至3.5%,下調到1%至2%。這意味本港本地生產總值在2021年增長6.3%後,復蘇的動力比預期還要疲弱。除了疫情的打擊,中美關係張力持續、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外圍通脹升溫及加息趨勢,都困擾着全球以至本港的經濟前景。   本周將發表的失業率是2至4月份數字,期內仍反映着疫情高峰期的狀況,故可以預期數字將進一步惡化。但是,過去這一個多月疫情逐步受控,社交距離措施亦分階段放寬,向前看的話,只要疫情持續回穩,失業率可望見底及漸有改善。   回看過去幾年失業率數字的變化,粗略地概括,2020年可說是三級跳,由3.4%起步,一年內呈「3、4、5、6」升勢,失業率在年底攀升至6.6%;2021年則是「7、6、5、4」的三級降形態,年初曾高見7.2%,年底回落到4%。踏進2022年,卻因上述因素在數個月內已經跳升至超過5%。   這趨勢也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要對問題的成因和結構有所了解,既要看眼前的數字,更要看趨勢及影響其變化的原因,才能對前景具有預視力並作出適當的應變。   綜合而言,在全年經濟預測下調、失業率仍趨升,以及資金逐步外流的形勢下,我們應如何評估今年餘下時間的經濟走勢呢?其實,大家亦無須太悲觀,只要疫情穩步受控、穩住信心,本港經濟可望回穩及稍有增長。雖然我們難以控制外圍環境的變化,但只要做好風險管控及自身的工作,壓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