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多管齊下深化國際金融中心發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指,為使香港發展為更全面且具深度的國際金融中心,政府不斷豐富金融市場發展,積極推動債市、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以及離岸人民幣業務,日前便再有保險相連證券在港發行。展望未來,政府會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工具和渠道,以及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的管理工具。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月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近年,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帶來的風險日益增加,各類有效轉移相關風險的金融工具和另類投資,正逐漸受到市場重視。日前,本港便第二度迎來保險相連證券(Insurance-linked Securities, ILS)的發行,金額達1.5億美元,目標為日本颱風造成的行業損失提供保障。這次ILS的發行,讓香港在金融服務業多元化發展的路上,再向前穩步邁進。   這次的ILS是由內地一間再保險公司發行的巨災債券,也是我於2021至22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推出保險相連證券資助先導計劃後,第二次有ILS在本港發行。這項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每宗合資格申請在計劃下將可獲最多達1,200萬港元的資助。與此同時,我們已經通過立法為包括巨災債券在內的ILS,設立了專屬的規管制度,從而營造一個蓬勃的ILS生態圈,提升承保能力、加強金融韌性和收窄保障缺口。   多年來,香港金融市場的新股上市集資業務非常暢旺,往往是市場的談論焦點。然而,我們下決心將香港發展為更全面且具深度的國際金融中心。除了股市外,債券、基金、保險及衍生產品等都是我們全力推動的範疇。就以債市發展為例,我們近年的努力已漸見成果,香港目前是繼內地和南韓之後,債券發行量在亞洲(除日本外)第三大的地區。   事實上,債券對投資者而言也是一項重要的投資工具,讓資金可按投資年期需要及風險承受的程度,配對合適的項目。債市的發展有助形成長期的孳息曲線,這是長期資金成本的重要參考數據,有助投資者管理風險,也有助引導長期資金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簡而言之,債券的資產及風險管理功能,有助匯聚長期資金。   為加快本港債市的深化發展,由我擔任主席的香港債券市場發展督導委員會去年全面檢視了本港債券市場的生態系統,我們會致力增加本港債券交易的透明度、提升交易效率,進一步激活本港債市的發展。事實上,近年我們正積極推動多種類和多幣種債券發行,並利用稅務措施,吸引更多區內機構利用香港市場發債融資。例如,深圳市政府去年10月份在香港發行了50億元人民幣地方債券,是首個內地的地方政府在境外發債;特區政府也在去年首次發行分別以歐元和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債券。可以說,近年債市在發展速度、市場規模、產品種類、風險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發展。   事實上,綠色債券以至相關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將是未來我們推動本港債市發展的重要方向。國家一直十分支持香港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並分別在2019年及2020年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中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的綠色金融中心。香港作為區內的綠色及可持續金融中心,可發揮引導國際資金支持國家經濟向綠色轉型的重要作用,助力國家實現「3060」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過去幾年,特區政府與金融監管機構和業界同心協力,以多管齊下的策略推動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2019年至今,特區政府成功發行總額接近10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深受投資者歡迎,為香港和區內的潛在發行人提供了重要的新基準,並豐富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生態。   這些發行也取得了多項突破,例如在2021年2月我們發行總額為25億美元的一批政府綠色債券,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政府類別美元計價綠債,而其中的30年期債券更是亞洲最長年期的政府類別美元計價綠債。我們其後在11月再發行約40億美元等值的政府綠色債券,首次包含了歐元債券和人民幣債券,而其中的20年期歐元債券是當時亞洲地區最長發行年期的政府類歐元綠債。早前,我們亦發行了首批總額為200億港元的綠色零售債券,是全球至今發行額最大的綠色零售債券,這除了擴大了綠色和可持續產品的種類,亦進一步豐富本地零售債券市場。   除了發行政府債券,我們也希望為全球各地的政府和企業提供一個綠色的籌融資平台,鼓勵更多業界和外部評審機構善用香港作為綠色融資據點。我們去年推出了為期三年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的債券發行人和借款人的發債及外部評審服務支出。計劃推出一年以來,已批出近100宗申請,資助額合計約一億元。早前,我們進一步把申請外部評審費用資助的最低貸款額門檻,由二億元降至一億元,讓更多企業受惠。   除了債市、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外,離岸人民幣業務也是香港未來必須繼續着力發展和推動的重點工作。   香港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處理全球75%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去年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量逾七萬億人民幣。在香港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超過8,000億元,佔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約60%。此外,國家財政部自2009年開始連續13年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至今在港發行共2,380億元人民幣國債。中國人民銀行亦建立在港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的常態機制,自2018年開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票據,至今在港發行共5,000億元人民幣票據。從國際大趨勢來看,隨着國家經濟體量持續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儲備方面的需求,將會不斷持續增加。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將會發揮更關鍵的角色。   展望未來,我們會循多方向進一步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生態系統的發展,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工具和渠道,以及穩妥高效的匯兌,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的管理工具等財資服務,並且會優化相關的市場基建,讓人民幣更好地在離岸市場循環流動,發揮好香港作為國內境外的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功能,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我們會繼續不斷豐富本港金融市場的多元發展,只要我們認清自身優勢和定位,鞏固強項、補足短板,抓準國際大形勢,服務好國家之所需,香港的金融業必定能取得質和量的進一步提升。
http://dlvr.it/SRdzwj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4月通脹1.3%

政府統計處公布,4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1.3%,較3月1.7%的升幅為低;剔除政府單次紓困措施影響,基本通脹率為1.6%,低於3月份的1.7%升幅。   各類消費項目中,基本食品、衣履、外出用膳及外賣、交通、煙酒、雜項服務、耐用物品、雜項物品和水電燃氣的價格上升;住屋的價格則下跌。   政府表示,新鮮蔬菜供應轉趨穩定,令基本食品價格升幅放緩,而外出用膳及外賣價格的升幅則隨着本地疫情退減而加快。能源相關項目的價格繼續錄得顯著升幅。   展望將來,許多主要經濟體的通脹高企,預期會為外圍價格繼續帶來壓力。不過,因本地成本壓力仍然大致輕微,通脹在短期內應維持溫和。  http://dlvr.it/SQxxBg

精準抗疫 邁向經濟復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新一屆政府以精準抗疫為原則,希望有效控制疫情風險,同時便利回港人士和旅客,讓涉外經濟活動重拾動力,並致力讓香港進一步邁向商貿開放與經濟復常。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8月16日出席2021年香港名牌選舉、香港服務名牌選舉、香港新星品牌選舉暨香港新星服務品牌選舉頒獎典禮的致辭:   史立德會長(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陳國民主席(香港品牌發展局主席)、各位台上的主禮嘉賓、各位政府同事、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和榮幸出席今晚的2021年品牌選舉頒獎典禮。典禮受疫情影響,延期到今晚舉行,但從現場的盛況可見,疫情完全無礙大家共襄盛舉的熱忱!   首先,我在此衷心祝賀今日獲獎的企業和傑出的企業家。它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是憑着自身紮實經營、把握市場機會、不斷精益求精,經過嚴格審核、脫穎而出獲得嘉許,絕對是實至名歸。我知道當中不少是中小企品牌,這確實令我們感到特別欣慰和鼓舞。   我亦十分感謝中華廠商會和品牌發展局多年來透過品牌選舉以及不同的活動,致力提升本地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增進香港企業在海內外市場的知名度,成就了眾多傑出的香港品牌。   過去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對本港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受疫情和外圍政經環境惡化影響,上周我們再下調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顯示今年香港的經濟正面對較大挑戰,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備受考驗。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之後,堅持以科學為本、精準抗疫為原則,務求以最低的社會成本達致最大的防疫效益。上周五剛實施的「3+4」檢疫安排,就是希望在有效控制疫情風險的同時,便利回港人士和旅客,讓涉外的經濟活動重拾動力。我們亦正全力籌備於今年11月初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以及盡力促成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在同月舉行,這些標誌性的實體項目,讓我們朝着商貿開放與經濟復常再走近一步,同時激活香港與國際間的聯繫和互動,重新擦亮香港這個國際知名品牌。   此外,在經濟面對較大下行壓力之際,我們今年分兩階段向市民發放消費券,希望刺激消費市道,支持企業經營,穩經濟、保就業。消費券同時推動電子支付更為普及,為企業經營和新的商業模式創造空間和機會。   跨越眼前挑戰,香港的企業和品牌的發展前景仍然是相當亮麗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就希望香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包括要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綱要》、

做好風險管理 經濟可望回穩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表示,雖然政府下調全年經濟預測,但公眾無須對經濟走勢太悲觀,只要疫情穩步受控,本港經濟可望回穩甚至稍有增長。 政府發放兩期消費券,預料可為經濟帶來1.2個百分點的提振作用,而隨着社交距離措施逐步放寬,失業率可望改善。   對於美國加息,陳茂波說難免會影響全球資金流向、資產價格甚至經濟活動,也增添企業和市民的貸款利息負擔。不過,市場不斷調整預期,已逐漸消化較快加息的風險,只要做好風險管理和應變預案,保持警惕、持盈保泰、隨機應變,香港經濟即使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也能穩定前行。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5月1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打擊了今年頭幾個月的經濟表現,支持經濟的三頭馬車---出口、私人消費及固定投資表現均欠佳,令今年首季經濟收縮4%,中斷了之前四季的增長勢頭。受疫情影響,預計4月份的經濟數據仍然偏弱,經過最近的定期覆檢,我們決定將本港全年經濟增長的預測由原來的2%至3.5%,下調到1%至2%。這意味本港本地生產總值在2021年增長6.3%後,復蘇的動力比預期還要疲弱。除了疫情的打擊,中美關係張力持續、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外圍通脹升溫及加息趨勢,都困擾着全球以至本港的經濟前景。   本周將發表的失業率是2至4月份數字,期內仍反映着疫情高峰期的狀況,故可以預期數字將進一步惡化。但是,過去這一個多月疫情逐步受控,社交距離措施亦分階段放寬,向前看的話,只要疫情持續回穩,失業率可望見底及漸有改善。   回看過去幾年失業率數字的變化,粗略地概括,2020年可說是三級跳,由3.4%起步,一年內呈「3、4、5、6」升勢,失業率在年底攀升至6.6%;2021年則是「7、6、5、4」的三級降形態,年初曾高見7.2%,年底回落到4%。踏進2022年,卻因上述因素在數個月內已經跳升至超過5%。   這趨勢也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要對問題的成因和結構有所了解,既要看眼前的數字,更要看趨勢及影響其變化的原因,才能對前景具有預視力並作出適當的應變。   綜合而言,在全年經濟預測下調、失業率仍趨升,以及資金逐步外流的形勢下,我們應如何評估今年餘下時間的經濟走勢呢?其實,大家亦無須太悲觀,只要疫情穩步受控、穩住信心,本港經濟可望回穩及稍有增長。雖然我們難以控制外圍環境的變化,但只要做好風險管控及自身的工作,壓力和